一、蜂窩 (1)配合比計量不準,砂石級配不好; (2)攪拌不勻; (3)模板漏漿; (4)振搗不夠或漏振; (5)一次澆搗混土太厚,分層不清,混凝土交接不清,振搗質量無法掌握; (6)自由傾落高度超過規定,混凝土離析、石子趕堆; (7)振搗器損壞,或監時斷電造成漏振; (8)振搗時間不充分,氣泡未排除。
二、麻面 (1)同“蜂窩”原因; (2)模板清理不凈,或拆模過早,模板粘連; (3)脫模劑涂刷不勻或漏刷; (4)木模未澆水濕潤,混凝土表面脫水,起粉; (5)澆注時間過長,模板上掛灰過多不及時清理,造成面層不密實; (6)振搗時間不充分,氣泡未排除。
三、孔洞 (1)同蜂窩原因; (2)鋼筋太密,混凝土骨料太粗,不易下灰,不易振搗; (3)洞口、坑底模板無排氣口,混凝土內有氣囊。
四、露筋 (1)同“蜂窩”原因; (2)鋼筋骨架加工不準,頂貼模板; (3)缺保護層墊塊; (4)鋼筋過密; (5)無鋼筋定位措施、鋼筋位移貼模。
五、爛根 (1)模板根部縫隙堵塞不嚴漏漿; (2)澆注前未下同混凝土配合比成份相同的無石子砂漿; (3)混凝土和易性差,水灰比過大石子沉底; (4)澆注高度過高,混凝土集中一處下料,混凝土高析或石子趕堆; (5)振搗不實; (6)模內清理不凈、濕潤不好。
六、缺棱掉角 (1)模板設計未考慮防止拆模掉角因素; (2)木模未提前濕潤,澆注后木模膨脹造成混凝土角拉裂; (3)模板縫不嚴,漏漿; (4)模板未涂刷隔離劑或涂刷不佳,造成拆模粘連; (5)拆模過早過猛,拆模方法及程序不當; (6)養護不好。
七、洞口變形 (1)模內頂撐間太大,斷面太小; (2)模內無斜頂撐,剛度不足,不能保持方正; (3)混凝土不對稱澆注將模擠偏; (4)洞口模板與主體模板固定不好,造成相對移動。
八、錯臺 (1) 放線誤差過大; (2) 模板位移變形,支模時無須直找正措施; (3)模板縫不嚴,漏漿; (4)模板未涂刷隔離劑或涂刷不佳,造成拆模粘連; (5)拆模過早過猛,拆模方法及程序不當; (6)養護不好。
九、板縫混凝土澆筑不實 (1)板縫太小,石子過大; (2)縫模板支吊不牢、變形、漏漿; (3)縫內雜物未清,或縫內布管; (4)無小振動棒插搗或不振搗或振搗不好。
十、裂縫 (1)水灰比過大,表面產生氣孔,龜裂; (2)水泥用量過大,收縮裂紋; (3)養護不好或不及時,表面脫水,干縮裂紋; (4)坍落度太大,澆筑過高過厚,素漿上浮表面龜裂; (5)拆模過早,用力不當將混凝土撬裂; (6)混凝土表面抹壓不實; (7)鋼筋保護層太薄,順筋而裂; (8)缺箍筋、溫度筋使混凝土開裂; (9)大體積混凝土無降低內外溫差措施; (10) 洞口拐角等應用集中處無加強鋼筋。 (11) 混凝土裂縫的原因及裂縫的特征。
十一、施工縫夾層現象: 施工縫處混凝土結合不好,有縫隙或夾有雜物,造成結構整體性不良。原因分析: 1、在灌注混凝土前沒有認真處理施工縫表面,澆注前,搗實不夠。2、灌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時,往往分層分段施工。在施工停歇期間常有木塊、鋸末等雜物積存在混凝土表面,未認真檢查清理,再次灌注混凝土時混入混凝土內,在施工縫處造成雜物夾層預防措施: 1、在施工縫處繼續灌注混凝土時,如間歇時間超過規定,則按施工縫處理,在混凝土抗壓強度不小于1。2Mpa時,才答應繼續灌注。 2、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繼續灌注混凝土前,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動碎石或軟弱混凝土層,并充分濕潤和沖洗干凈,殘留在混凝土表面的水予清除。3、在澆注前,施工縫宜先鋪抹水泥漿一層。治理方法:當表面縫隙較細時,可用清水將裂縫沖洗干凈,充分濕潤后抹水泥漿。對夾層的處理慎重。補強前,先搭臨時支撐加固后,方可進行剔鑿。將夾層中的雜物和松軟混凝土清除,用清水沖洗干凈,充分濕潤,再灌注,采用提高一級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搗實并認真養護。 |